弥渡风光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弥渡风光
《到了弥渡不想媳妇》
作者:弥渡县人大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5-27    浏览次数:4414   【字体:

弥渡最好的外宣广告,莫过于是这句古谚语了。“到了弥渡不想媳妇”,冲口而出,浑然天成,任何广告公司也想不出来;独一无二,响亮明白,我至今没听到过类似的一个地方的广告词是这样的。这个谚语古,古得没法考证清楚来源。这个广告词妙,妙在俗,大俗,任谁一听都能明白。妙在费解,听明白了,但总有一种想不太明白的玄奥,为什么要这么说呢,不甚了了。大俗则大雅。因为费解,无论文人学士,还是贩夫走卒,茶余饭后大家都经常琢磨这个古谚语究竟是怎么来的。

来弥渡工作一年有余,这期间就常有人问我“到了弥渡不想媳妇”是怎么一回事。为此我也问过很多人,答案五花八门,但都不能令人满意。我说不清楚,但也会常常想起这个问题来。“到了弥渡不想媳妇”,显然不是弥渡人自己首先说出来的,说话的主体显然是个客居或旅居弥渡者,而且是个男子。想必当时交通不便,行程异常艰难,倘在今天,三五百里路半天即到,想家了当天可以来回,就不会生发出“到了弥渡不想媳妇”这样的感慨来。

因为好奇,也为慎重计,我去查了一些资料,见一本旅游导游手册上是这么解读“到了弥渡不想媳妇”的文化内涵的:

“一是气候宜人,人居乐土。弥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常年气候温和,年平均气温16.2摄氏度,最适合人类居住。二是山好水好,美景盛多。众多的名山胜水,让人惊叹连连,流连忘返。三是历史悠久、人才辈出。新石器时代,弥渡早有先民繁衍生息,战国时期是白子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;明清两代,诞生了26位进士,148位举人,清乾隆年间,取得了"六科六解亚"辉煌成绩。四是物产丰富,鱼米之乡。由于气候的独特性,造就了"滇西粮仓"的美誉,弥渡酸腌菜、弥渡卷蹄、风肝几百年一种风味。荞粉、米线、寅街黄粉、虾等风味独特的小吃,味道醇厚、口感绝佳。五是灯俏歌美,极富风情。"十个弥渡人,九个会跳灯,还有一个不会跳,也能跟着哼几声","三岁娃娃,四岁灯龄"充分说明花灯的普及与大众性。弥渡民歌四大名曲《小河淌水》、《十大姐》、《绣荷包》、《弥渡山歌》闻名遐迩。六是和睦安宁、热情好客。弥渡人包容、大气,愿为朋友赴汤蹈火、对弱者、贫者乐施好济。”

这个册子是官方编印的,这种解读当然也是官方认可的。然而普天之下,具备这六个特点的地方不计其数,多得数不过来。因此,我对这个解读也不太认可,大有“你不说我还明白,你越说我倒越糊涂了”之慨。

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来弥渡的次数应当有数百次了,一是因为工作,二是访亲友。眼下又在弥渡驻村工作了一年多,对弥渡的风土特产、历史人情都有所了解之后,我觉得最妥贴的解释莫过于“好吃好在”四个字了。一个男人身处异地他乡,十天半月不至于就想家得很,倘在月余之后,乡思渐切,虽未必至于“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”,愁肠寸断,凄苦万分,也难免“思归若汾水,无日不悠悠”。惟有“好吃好在”了,才会乐不思蜀,“反认他乡是故乡”。

我们总是能在品尝弥渡美食的时候惊叹于弥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。弥渡坝子自古以来土壤肥沃、物产丰富,食材广泛。弥渡人又十分勤劳聪明,热爱生活,总是会在平常的食材里创造出神奇,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活色生香。因此,弥渡好吃的实在太多太多,最有代表性的有小河淌水宴、密祉豆腐宴、清真宴、传统“八大碗”、“土八碗”等十二套地方特色美食。我只随便说说我个人觉得好吃的两样东西。

比如荣获第三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的美食卷蹄。

弥渡卷蹄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,各家做法大同小异。通常的工序是先备好清洁的猪脚、猪里脊肉和猪后腿精瘦肉,猪脚剔骨,肉切成条块状,然后用弥渡特产的红粬米均匀涂抹腌制,佐以白酒、草果、胡椒粉等多种香料,将肉条塞入猪脚或猪皮内缝合,再用稻草或绳索绑扎成圆柱状,阴凉的环境中晒浸几天。然后,煮熟或蒸熟,冷却后装入陶罐,罐中装入大米炒面、萝卜丝、油辣子等填充间隙,密封罐口,让食材再度发酵。这样加工制作卷蹄,费时费力,包含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。不过,复杂工艺不仅使肉存放时间极限延长,可供一年四季自已食用和宴客。而且肉和肉皮经红粬米及多种香料腌制,肉感稍带酸爽,肉皮很有韧劲,弹齿感十足,肉的腥腻淡然无存,吃完满口留香,还有极淡极淡的酒味,是十分难得的美味佳肴。

据说,清朝时有个弥渡的读书人赴京赶考,就带了卷蹄去,在京城与全国各地来赶考的众仕子分享了家乡的美味,一时名噪京师,直至惊动了皇上,后来卷蹄也就成了贡品。

弥渡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“黄粉下酒,越吃越有”。黄粉,大理人称为油粉,是将黄豆晒干、磨粉,然后加一些佐料在大铁锅中熬煮成糊状,再盛入大盆冷置成饼而制成的小吃。不过,弥渡的黄粉加工工艺和食用时的佐料与大理的油粉不一样,熬煮时须佐以辣椒水,食用时与别处不一样的是在花椒油、辣椒酱、姜末、葱末、蒜末之外,一定要加上农家自己做的芥末。清晨到铺子里叫上一碗才熬煮出来的稀黄粉,配上油条,便宜、爽口、营养丰富,又因辣椒酱和芥末的刺激,还没等到太阳出来,整个身子就暖洋洋的,很受用。黄粉还可以光吃、凉拌、煮吃,不过,我见到的情形,多是在宴席上油炸了下酒。据说,黄粉下酒,可以减少酒对肠胃的刺激。每次离开弥渡前,我总会打电话问家人要不要带点黄粉。因为家人喜欢,我也常常不厌其烦地绕上几公里路到县城去买了黄粉才回家。

好吃的说不完,弥渡好在处也实在太多。一年到头都有节庆活动,可以感受不同的民风民俗;东谷万亩梨花还未谢,寅街的十里桃花又热闹登场;白天才在铁柱庙感受历史风烟,夜里又能在密祉听《小河淌水》;上午才在白崖古城寻幽揽胜,下午又可在天生桥听人对歌……当然,正像官方的介绍一样,弥渡气候温和、适宜居住。不过,我个人觉得,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。

对客居者来说,吃得好玩得好气候好环境好当然重要,但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,那就是他常接触或相处的人。俗话说“在家千日好,出门万般难”。一个人身处异地他乡,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和难处。只有本地人始终热情和友好,总是能让他左右逢缘逢凶化吉,客人才会始终有宾到如归的自在感和舒适感,才会“到了弥渡不想媳妇”的。我在弥渡工作的一年多里,身边就多是这样热情友好而善良的弥渡人。

村委会门口有个小超市,超市的主人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。晚饭后超市门口常有一些老人坐着闲聊,看到我经过,老人们总是热情友善地跟我打招呼,有个老人性格分外开朗,经常大老远地叫我“过来吹一把散牛再走”。有一天,因为盆坏了,离城又远,我就到门口的小超市买个新盆,结果超市的货架上并没有摆着这个货品。开超市的阿嬢就到后面的库房里给我找来一个,说是有人请她代销的样品,摆了两三年了,没有人买,还是全新的,要是我不嫌弃,就送我了。我给钱,她不要。有一天,我提着几个土瓜从超市门口经过,老太太把我喊住,问提着什么吃的?土瓜!你提着土瓜也不叫我吃。我忙陪着笑把土瓜送到她面前。老太太笑着摆摆手:“逗你玩的,看你走得急。”其实她就经常把家里种的土瓜送给我吃的。

有一次中了流感,十分难受,大伙就介绍我到县城的一家私人开的中医院去看病,说那个医院很好,弥渡人小病都上那个医院看。于是就找到那家医院,果然服务极好,疗效也好,价格也便宜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医生开的服用药都是几个一小包,只够两三天的量,很为病人考虑和节省,患者完全不用担心病好了还有几大瓶药吃不完。给病人这样子开药,医院就赚不了药钱,医德医风却令人肃然起敬。

有一天,因为病人太多,到饭点了药水才打了一小半,我就打电话回去说不回食堂吃饭了。结果,不一会就有个老大哥来医院找我,给我送来他在街上买的包子和豆浆,说让我先将就着吃点。后来,不用去医院了,但咳嗽总不见好。这老哥又几次专门到城里给我买来药,都是一小包一小包的,说这药灵,先吃了试试,再不好了他再想办法。每次买药的钱也是他付了。

土瓜才挖出来就送百十斤给我的,带我到他家地里摘野生橄榄的,约我到家里吃饭的……这样的友善一年多来实在太多了。弥渡人好,是让人“到了弥渡不想媳妇”的最主要原因吧,我想。如果好吃好在之外,喜欢喝点酒,那么隔三差五地“醉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”,就应该更不会想媳妇了。不过,我不喝酒,当然就体会不到了。

(作者  洪凯华|系大理白族自治州残疾人联合会干部)

分享到:

弥渡人大 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