监督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监督工作 > 监督动态
弥渡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全县扶贫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
作者:弥渡县人大 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7-31    浏览次数:9114   【字体:

根据《弥渡县人大常委会2019年度工作要点》的安排,为全面了解我县产业扶贫实施情况,6月中旬以来,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前调查组,分别深入全县乡村,对全县扶贫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7月26日上午,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到苴力镇正大生猪养殖区,德苴乡小里村委会软籽石榴种植区,牛街乡团结中蜂养殖示范区、种鸡养殖场视察。下午召开汇报会,听取县人民政府2019年扶贫产业工作情况报告及县人大常委会调查组的调查报告。视察组在听、看、问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讨论,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。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:

一、我县扶贫产业工作现状

按照“村村有增收项目,户户有脱贫门路”的要求,确保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,县扶贫开发领导组专门成立弥渡县产业扶贫指挥部,组建了办公室,研究出台了《弥渡县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意见》,启动了《弥渡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)》,制定了《弥渡县2019年产业扶贫工作方案》,将产业扶贫纳入绩效考核,实行主管负责和属地负责制。乡镇主要领导承担主体责任,部门领导落实服务责任,“第一书记”、扶贫驻村工作队员、村“两委”班子落实包保责任,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组织领导体系。全县16277贫困户(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0.4%)与县内57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。2018年全县64180贫困人口实现人均收入3646元。2019年第一季度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0.92亿元,占全县扶贫资金投入总额的27.7%,贫困村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,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。建成1100头正大标准化育肥场113栋,5000头种猪场已开工建设,组建正大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85个,37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,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8820万元;通过实施“党支部+新型经营主体+贫困户”的肉牛产业扶贫工作,全县肉牛养殖户达1.5万户。预计年末肉牛产值可突破5亿元。在上海市对口支援下,全县推广实施“党组织+服务组织+新型经营主体+贫困户”“1+3”中蜂养殖生态绿色精准产业扶贫发展模式,年内完成中蜂2000箱,能带动500户以上的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,户均可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。

2019年以来,第一季度实现扶贫产业总收入17.96亿元,16277户建档立卡户实现产业总收入2.57亿元,扣除基本生产成本,64180个贫困人口实现人均收入1600元,农业产业扶贫增效效果明显。

二、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

主导产业不够突出。多数贫困村产业发展种类太多,主导产业不突出,产业特色不明显、商品优势不突出,没有形成集中连片规模优势效应,还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带动作用。

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。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,思想观念落后,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,内生动力不足。对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鲜事物不接受、不实践,甚至抵触。加之贫困群体大多劳力不足,发展产业、开拓市场能力较弱,对新型产业发展认识不足,缺乏信心,导致农户积极性、主动性差,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动。对产业扶贫的实施和培育仅仅为了领取产业扶贫项目补助。

产业发展后劲不足。目前乡村绝大部分有文化、有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,返乡创业的极少,不少留守农民仅满足于在家带孩子,种粮保自足,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,基本没有指望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,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。同时由于缺乏新型产业技术人员,新的种养殖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,导致产业发展后继乏力。

(四)产品产业链短,没有形成竞争力。由于缺乏对应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,无法对农产品进行初、深加工,无法拉长产业链,增加产品附加值。我县生产的大部分农产品仅以销售农业原产品为主,价格低,缺乏市场竞争力,而且销售渠道单一,受市场影响大,常出现产品滞销情况。

(五)产业发展没有形成互动互补产业集群。比如中蜂养殖产业,目前还停留在依托自然花卉为蜜源,还没有专门为蜜蜂提供蜜源的花卉种植区域。主养蜂区现在的乡村公路栽种的大多是引进的樱花,柏树等树种,不能成为新蜜源。

(六)金融扶贫资金发挥效益程度不强。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、发展集约经济缺资金但有技术,而不少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,虽有不少新型经营主体+贫困户愿意联合,但紧密度不高、不系统、不完整。而且贫困户参与度低,容易养成不劳而获的惰性。

三、建议和意见

视察组认为,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,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。下一步的扶贫产业工作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以绿色生态优质环保为重点,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,以全面提高扶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,以抓实贫困户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为根本,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抓手,以科技示范带动为动力,打造健全金融服务体系、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、市场支撑体系、支撑保障体系,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种养殖产业。建议在今后扶贫产业工作中: 

(一)完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。“产业兴旺”是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内容,是乡村规划的核心之一。因此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,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、脱贫增收支柱产业,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(如果我们在中蜂产区,在地里规模化套种产蜜花卉如紫花苜蓿,把行道树换成能产蜜的树种如槐树类的话,不仅可以形成自然的景观,还可以为蜜蜂提供优质的蜜源。鲜花引得游客来,核桃搭着蜂蜜买,几种产业就可以齐头并进相得益彰)、规模发展,强化其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,切实解决项目、产业、资金、市场分散和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、产业发展单一、效益不高的问题。

继续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。对于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而言,既要帮助他们从参与各类扶贫产业中得到物质上的收益,也要不断帮助他们提升长期参与扶贫产业发展的愿望、干劲和技能(牛街乡团结村委会大窝潭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)。在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,要加大以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为核心的感恩教育,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,既要让参与扶贫产业的贫困群众在物质上脱贫,也要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,尤其是引导他们理解实践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的深刻含义。同时要做好产业培育的技术培训指导,引导群众自发管理好产业。

(三)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。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、农民合作社、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,积极引导、支持和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资金、技术、市场、管理等优势,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。抓住北大、上海挂钩帮扶我县的机遇,紧扣城市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,坚持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、创新机制,用活“小河淌水弥渡云”打通诸如“公益中国”“本来生活网”等网络销售平台,在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动、贫困户互相帮扶、科技引领扶贫和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上下功夫,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,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,推动贫困地区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。

(四)发挥文化资源优势,做大做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。按照乡村振兴要求,围绕增收目标,发挥自然资源优势,挖掘文化资源优势,优化配置扶贫产业,将弥渡特有的“小河淌水”的故乡、中国花灯艺术之乡、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赋予于特色产业中,必将为弥渡特色产品树立地域形象、品牌形象(去年我们借助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,举办中国大理弥渡东谷丰收季以及苴力雾本冬桃丰收季,为弥渡东山香酥梨产业、苴力冬桃产业发展,探索出一条产业加文化加电商让果农增收致富的路子)。

(五)挖掘青储饲料潜力,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。弥渡境内广泛种植玉米,有成熟的青储饲料加工技术,但是目前全县玉米秆利用率不到10%。只要能够让金融扶贫提供流动资金,产业配套补助设备厩舍仓储,专业部门提供技术服务,保险部门解决养殖风险,就能在我县形成规模可大可小立竿见影的精准扶贫养殖项目。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,实现生态绿色发展。

(六)要加大投入力度,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切实促进产业发展。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、贫困人口倾斜,争取各类扶贫项目,统筹各类有效资源,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、农田水利设施老化、电力质量不高、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,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、信息不灵瓶颈。将美丽乡村、易地扶贫搬迁、宅基地改革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,对有规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,科学合理地构建农产品初级销售市场,解决群众卖买难等系列问题。

(七)要完善扶贫机制。要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,突出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建立科学的扶贫考核激励措施,制定更具操作力、具体化的考核措施,建立健全统筹协调、履职尽责的激励工作机制;切实提高扶贫队伍和技术人员待遇,打造一支留得住、能战斗、带不走的人才队伍。

分享到:

弥渡人大 微信公众号